图片出处:摄图网
“这个夏天,我的命是空调给的……
近段时间,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这句话刷屏了。有机构统计,在重庆、西安、武汉、长沙、南昌等“十大火炉城市”,避暑游产品网上预订增长最快超过%。作为最受欢迎的避暑目的地之一,贵州又来“抢人了”。从7月16日开始,针对重庆、福建、广东、四川等10大高温省(市区),贵州推出了持续76天的景区、高速五折等系列避暑季优惠政策。云贵川一直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早在年,贵州全年旅游总人数7.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1亿元,位居全国第六位,在西部仅次于四川。如今,借着“避暑”的热潮,贵州以“低价”博眼球,这背后是进一步突出全域旅游经济的布局。
低价渗透“抢”市场
抢客流、抢资源是很多旅游区快速崛起的方式之一,贵州“低价渗透”抢市场的效果如何,我们先算一笔账。以贵州梵净山为例,假设其日游客人,倘若其中一半人来自优惠省份,即意味着原本元的景区门票,其中人仅需55元,仅一天,该景区在门票收入上就会直接损失22万元。那么肯定有不少人问,这样的“低价营销”策略到底值不值?对于贵州来说,答案肯定是值的,毕竟低价也意味着流量。作为旅游新兴地,贵州比不过四川的5A级景区数量、拼不过云南长时间的旅游积累、更没有陕西的历史厚重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快速博取全国人民的眼球,低价便是最简单粗暴又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看似赔本买卖,实际却是贵州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虽然看似门票收入减少,但其客流量的增加对于旅游收入何尝不是一种弥补,据统计,在贵州实施对多省游客门票半价政策后,梵净山旅游热度环比上涨了%。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域旅游的时代,门票收入在旅游收入的占比也越来越低。换句话说,如今旅游已经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体验旅游,门票经济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的旅游全产业链,才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显然,这也是贵州在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一方面,贵州正切实推进降低景区价格,另一方面,以“旅游+”为基础的旅游券产业链也正不断建设完善。正如网友所评价,“一个真正发达的旅游城市应该不会太重视景区门票,他们会看得更长远,他们会在食住行游购物下功夫,把城市打造得精细,最大程度留住游客,让游客花更多时间住在这里,慢慢了解这座城市。”
山水特色带来“后发优势”
吸引客流之后,贵州的“后发优势”才能展现,从而进一步在各省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这一优势,便是贵州的“山”。为何是“后发”?从长时间的背景来看,“山”是造成贵州欠开发、欠发展的主要原因,让人少不了以有色眼镜看待贵州的“山水”。喀斯特地貌占贵州省面积的61.9%、山地丘陵占比达95%,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也让“地无三尺平”的感受十分直观。一直以来,贵州独特的山水地貌,让其在农业与工业的发展受限,因此也长期不收待见。而如今,随着贵州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