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五,泗城府行政区
TUhjnbcbe - 2024/8/26 17:25:00
泗城府,很早接触这个地名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同时,因为这里偏远,历史记载少,又显得模糊。真正来说,泗城府这个建制,始建制于清顺治十五年,后来经过一系列事件,才最终作为清代十一府之一定格了下来。作为省辖行政建制之一,那这里自然就有很多历史可以讲了。古人的评价,这里是“地生烟瘴,民居架木为巢,或结茨山顶,依傍岩穴,土人皆凿山以耕,导泉引涧,功劳而收薄”,说白了,就是比较原始,落后的地方,用蛮地来形容,人文印迹还比较浅,没有什么记录,不过就本文涉及的区域,各部的历史脉络是不一样的,有早有晚,这仅就“泗城”一地为主线。在隋以前,这片区域就是泛指,属原岭南三郡中桂林郡的增食县地,到东晋大兴元年(公元年),当时郁林郡拆出晋兴郡,治下有晋兴,晋城,广安,增翊四县,现凌云县区域就属增翊县。到了唐代,随着大唐推行的羁縻制度,用那时的话说,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民情复杂,为了巩固边疆地区,在末开化的地方,由地方自行管理,只要向朝廷表示服从就行,算是高度自治。这种政策下,现凌云县区域一半属邕管羁縻双城州,一半为羁縻溪峒。到宋代,现在凌云县地先置为峒——名为古峒。到年时,才正式置泗城州,州治设在古峒(今泗城镇),管辖利州、侯唐州、归乐州、龙川州,泗城州的行政历史算是正式开始了。宋代泗城州的设置和当时侬智高起义有关。因为交趾的压榨,最后引发了羁縻广源州首领侬智高的反抗,这事件影响范围很大,随之岭南局势也就不稳定了,于是,大宋朝也就出兵平乱(注:现在关于宋代侬智高这场起义有了新的研究方向,不认为是反宋作乱,而认为是抗交趾,保国土,这个是另外的话题了)。平息侬智高后,大宋朝为把这片区域控制下来,纳入皇权管理,就是把当时南下军队中,有功的将士分别分封到各羁縻州,实行戍边守土,设沿边溪峒军民安抚使,并受邕州管辖,安抚使就在泗城州州治。所以,现在看到广西西部一带很多姓氏说,他们氏族先人都是出自狄青南下部队中的将士。如广西西部一带比较闻名的岑氏,莫氏,韦氏,黄氏,罗氏,赵氏,闭氏,彭氏等等,他们祖上都是当时分封得到一地,成为地方土司首领。这片区域主要设置的行政中心,就是泗城州,首领是岑氏,第一任叫岑仲淑,浙江余姚人,关于他的经历,各种文献有各种说法,但总的来说,他这一系岑氏数代,从宋到清数百年,对这个区域的影响是最大的。到元末明初期的大变革下,原来大一统的桂西岑氏土司势力被一一分裂开来,岑仲淑这一系子孙分在各地各自为政了,分开之后,各系岑氏发展经历中,因为各种得益,也就有了隔陔,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后来泗城州的变化,说白了,就是明代桂西岑氏,各异姓土司之间的争斗历史。明代,太祖派兵南征,到了广西西部一带,这过程中实际上朝廷发起战事不是很多,基本上都是下诏书招抚,而当时的土司,地方首领都是立刻表态归附,所以,各地基本都能保留原姓氏首领统领。但是,各种原因下,各土司,各地方势力心思不一样,自然就与朝廷的亲密度不一样,引发的争权夺利的战事就多了。如当初明洪武初年时,朝廷把这周边的招抚来的田州,镇安,来安,思恩等全改“路”为“府”,实行统一的行政制度,几处都是由岑氏世袭任职。这些岑氏往上几代,实际都就是岑仲淑。但是其中的田州岑坚不服,这看不惯,那看不惯,挑起事端,各种事件频发,杀了泗城的岑福广,最后,抢了利州,原来的安隆峒,上林峒也被改土归流为安隆长官司,上林长官司,另立出去了,泗城州管辖地因此缩水很多。可是没过几年,到了洪武二十一年,邻近的贵州发生了三十六寨之乱(现贵州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等县以北一带),朝廷不得已,只好令泗城州,安隆司的岑氏配合朝廷出征,平乱后把其中的十八寨划给泗城州,其他各部也重新归到泗城州治下。关于明代泗城州管辖的行政区域,最鼎盛时期,史书中记载有一种说法,就是:泗城州四十八甲之说。说的就是他的管辖区域曾划分了四十八个甲,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了,也算是泗城州史上最大的势力管辖范围,包括了在贵州那十八寨,利州,程县,安隆,上林二长官司,泗城州从行政上因此升也为省直隶州。在顺治十五年时,泗城州升为府,那是因为时任泗城州知州岑继禄岑继禄随清朝大军征滇、黔、向导有功,才晋州为府,改为泗城军民府。改泗城土府的时候,因为距离遥远,由泗城州管辖多有不便,不现实,也管不到,那贵州十八寨重新归贵州,加上之前因为南丹莫氏的抢夺,程县一带归南丹土州霸管,利州也差点被田州岑氏拿走(利州建制在明嘉靖年被废)。这就导致泗城土府管治范围就比明代时的小一点了,原四十八甲之地还剩三十甲。这三十甲又有内五甲,外哨二十五甲之分。这内外哨又是怎么说法呢?那就是说泗城土府本部派官治理的,只有五个甲,外哨二十五甲则也是那些世袭地方首领,名义上受泗城府本部管制,实则是自行管理的,所以很难约束。可是不同的史籍又有不同说法,一样是记载泗城州清初的历史,《泗城府志》却说,在清初设府的时候,虽然贵州十八寨没有了,但泗城土府的管治范围还包括:果化州,恩城州,田州,归顺州,向武州,都康州,龙州,江州。要是这样的话,这一查地图可就不得了了,等于现在百色大部到崇左大新北部这一大片区域多数都在他的势力范围,但这种说法,后面很少有史籍提到,仅这一版《泗城府志》自说而已了。不管是哪种记载,反正明到清初这时期泗城府管辖范围的说法是很多的。到了清雍正四年,原泗城府划了隆泗,红水河北部七百余里归贵州管辖,也就是泗城府红水河以北部分,也是如今广西西北角隆林县那段红水河河段成为黔桂两省界河的开端了。一系变革后,到清中后期,泗城府就管一州二县,即凌云县,西林县,西隆州。凌云县就是泗城府本部了,按当时行政“都里图甲”划分,本部也就只有十甲。即:平乐甲,安宁甲,百乐甲,长翳甲,百细甲,龙川甲,唐兴甲,汪甸甲,利州甲,皈乐甲。(雍正年时红水河以北四甲:罗斛甲,桑郎甲,长雹甲,上江甲划给了贵州;天峨甲一部分划给了南丹)。在十甲以下又分亭,全县共分二百七十二亭三百七十一村。西林县在隋唐时为云南南宁州管制,五代南汉以后才慢慢归“广西”这个区域管辖,他的具体历史演变以后再单独说,简单说宋元时为上林峒,明时改流为上林长官司,清康熙五年改土归流为西林县。西林县就分四乡共二十一亭,其中:东乡三亭二百一十四村;西乡十亭一百十四村;南乡三亭二十六村;北乡五亭九十七村。西隆州在隋时为云南管制,唐时才归岭南西道管辖,简单说,宋时为安隆峒,后又还隶云南,元代后才又归广西泗城州,清康熙五年改流为直隶西隆州,泗城府壮大后,这个直隶西隆州也就降级归为泗城府治下了,也就今天的隆林县,他的历史也是十分复杂的,改日单独说。西隆州分六甲,即上甲三十八村;巴结甲四十五村;革长甲三十八村;旧州甲五十六村;土黄甲四十五村;古樟甲五十八村;年民国建立,随后,一份《广西地方官暂行章程》文件出台,广西新一轮行政区域划分改革开始,这就是后来常说的县省入府,废府留县那个文件,当年先是废凌云县入泗城府,次年又废泗城府重新复置凌云县,隶属田南道。到此,泗城府这个建制,这个名字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泗城,这个从公元到年,用了年的省一二级地方行政名字,后来还一直在使用,如今只是凌云县中一个小镇——泗城镇的名字而已了。至于“泗城”二字承载的历史过往,和这个小镇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都不重要的了,谈起也就看看,不谈也不会想起!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五,泗城府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