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专业化的审判辅助人员队伍,探索新时代法官助理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安顺中院与贵州大学法学院深度合作,共建法治教研基地,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可推广、可复制的法官助理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有效缓解司法改革后法院审判辅助人员不足的同时,累计为社会培养优秀法官助理后备人才40余人,并形成一批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制度成果。
一、高起点谋划,紧盯目标,筑牢培养的制度基础
年,安顺中院与贵州大学法学院签订《培养法官助理后备人才计划书》,确定贵州大学法学院今后每年选派至少10名在校法学研究生,以见习法官助理身份,到法院参加实务技能培训。采取“1+1+1”的培养模式,即:“1年”在校接受法学理论与学历教育培养,“1年”在法院全脱产接受实务技能培养,“1年”在院校老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双方商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出一条院校合作培养法官助理后备人才的模式,形成一批“针对实务、面向实践、简明实用”的法官助理培训教材。在此基础上,双方围绕生源选拔、日常管理、培训方案、后勤保障等,出台了《见习法官助理培训管理规定》《师资管理办法》《见习法官助理培训评价办法》等制度。此外,院、校还与每名学生签订《见习协议书》,明确三方的权责利,完善管理制度。
二、高标准实施,紧贴实务,着力提升司法能力水平
坚持“从师受业”,传承审判经验。建立院内导师制度,法院从各业务部门挑选10名理论功底扎实、审判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作为院内导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全程指导,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一年为培养周期,从书记员职责入手,由易到难、由简入繁,从程序到实体逐步推进,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逻辑推理、法理思维、法律适用能力及沟通技巧、实务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加强过程管理,要求学生每月填写《学习情况月记录表》,学生提问题找困惑厘难点,导师按需重点提供指导,互动中肯定成绩勉励进步。自建立培养机制以来,见习学生共撰写实习日志余篇,合计多字,全面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提升培养的针对性。
坚持“以案传技”,增强培养的实效性。学生全部安排到业务部门,以案件办理为核心,区分成长的三个阶段,即:“跟办(2个月)”+”协办(2个月)”+“主办(8个月)”。一个培养周期结束,学生们均能较熟练地掌握司法实务技能,包括案件的操作惯例、细节处理及相关规范,能协助法官完成从案件接收到办结归档全诉讼环节,习得司法经验,掌握实务技能。三年来,学生们累计撰写各类案件审理报告、制作接待笔录等共余份,草拟裁判文书多份,校对法律文书余份,司法应用能力与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坚持“以训促学”,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法学院在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时,将法院在岗培训的成绩纳入学分管理,占据一定的分值。每名学生培训结束时,由法院所带导师及政治部填写《培养总结及考核评价表》,对学生在法院培训期间的现实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对参训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作出要求,论文必须紧贴司法实务中热点难点问题,重实证分析,以此检验培养效果,督促学生主动积极。三年来,围绕司法实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学生们完成了20余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撰写调研文章30余篇,案例鲜活、数据翔实、分析透彻,得到院校老师的充分肯定。
三、高成果转化,紧跟改革,总结经验持续推进
院校合作三年来,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就法学院校与人民法院合作培养法官助理后备人才,探索出一条相对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安顺经验”。同时,就联合培养中形成的制度、管理规范、实务操作等,形成了培训教材与实务技能手册成果。
人民法院“五五”改革纲要提出,要完善审判辅助人员的培养选拔机制,探索适合市、县两级法院招录法官助理的有效措施。下一步,在深入推进法官助理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我们将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建立从优秀法官助理后备人才中招录法官助理的工作机制,从而构建起从法官助理培养到招录、选拔全过程闭合管理链条,服务于新时代法院队伍建设。
来源: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