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能够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我感到非常自豪。30年前,出于对警察职业的向往,15岁的徐燕报考了警校,毕业至今,她已经从警26年。作为贵阳市首批接警员之一,她坚守接警台24年,接通报警电话70多万次,陪伴贵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也留下了深深的职业烙印——有时在家接电话时也会脱口而出:你好,,请讲。
年12月10日,荣获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后,徐燕用感恩、自豪、奋进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她说:我将把这份感恩和自豪化为行动,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公安事业,勤奋敬业,努力做得更好。
从女汉子到警察阿姨
年,徐燕从警校毕业,进入贵阳市公安局防暴大队工作。平时,无论是训练还是出警,她样样都要和男生比个高低,是同事眼中的女汉子。
年,贵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成立,从各警种中挑选出首批16名接警员,徐燕成为其中的一员。
徐燕回忆,那时,指挥中心只有两个坐席、两台红色固定电话,每天接到的报警电话有五六十个。两名接警员上一个班,每班24小时。上班期间,要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接听电话,吃饭、上厕所都要轮着来,下班摘下耳机,耳朵里都一直嗡嗡响。
接到报警电话,我们要将市民反映的问题、地址、联系电话等问清后,记录在一个本子上,然后再用另外一台专用电话把记录的接警信息转给辖区派出所。单调的工作,让徐燕更加怀念在防暴大队风风火火的日子,直到接到一个小男孩打来的电话,才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个小男孩大概上三、四年级,考试没考好怕被爸爸打,就准备坐火车离家出走。接到电话后,徐燕一边找话题拖住小男孩,并向小男孩保证回家不会挨打,一边示意同事通知朝阳派出所值班民警火速赶到来电座机所在的位置。
不久,派出所民警在火车站旁的一个小卖部附近找到了这个小男孩,并将其带回派出所。与此同时,通过全市的警情梳理,徐燕发现有寻找走失孩子的警情,且孩子特征与该男孩一致。联系上报警的家长后,徐燕通过电话,再三叮嘱对方不能打骂孩子。
没想到第二天,小男孩又打电话来了,他说自己真的没有被打,谢谢警察阿姨。徐燕感慨地说,从那以后,她才真正明白了无小事的道理。
背熟地图确保指令精准
对自己在接警工作中出现的第一次失误,徐燕依然记得很清楚。那是在指挥中心的第一年,当时群众打来求助电话称自己在荷叶巷遇到困难,凭着模糊的记忆,徐燕下达了指令,但基层民警到了指定地点却没有发现求助者。徐燕再次仔细询问求助者,才发现自己弄错了地点。
想到一个错误的处警指令,很有可能带来无可挽回的后果,徐燕感到深深的自责,于是,她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必须背熟贵阳地图,精准下达每一个指令。
从此,她贵阳地图不离案头,没警情的时候,就默默地背地图。和闺蜜一起逛街,闺蜜左挑右选,她却在逛广告牌、路标牌、标志性建筑,边走边默念:‘老鬼烤肉’属环北所,对面的蓝地咖啡属延中所……
死记硬背加上实地走访,让徐燕对全市各条大街小巷的走向越来越熟悉,除了正式地名外,就连俗称也搞得清清楚楚。
年的一天夜里,一名受害群众在东山牌坊处报警称被抢劫,犯罪嫌疑人乘面包车往螺蛳山方向逃跑。面对地形复杂的螺蛳山区域,徐燕稍作思考,按照脑海中的抓捕地图迅速向附近3个派出所下达指令,明确各派出所民警在哪个路口堵截,扎好了口袋。很快,犯罪嫌疑人在一个路口被堵截的民警抓获,此时距离接到报案仅18分钟。犯罪嫌疑人甚至不敢相信,连说你们太快了。
守护好贵阳就是守护好家人
年,我们又增加了两个坐席,而且4部座机都有了来电显示功能,还购置了两台电脑,但不能上网,主要作用是输入汇总每天的接警信息。徐燕说,这时她们每天接到的报警电话已经达到七八百个。每次下班,身体仿佛散架似的,脑袋嗡嗡直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在家接电话也会脱口而出:你好,,请讲。
年5月,徐燕在一篇《构筑21世纪的筑城》的简报中写下了当时她对贵阳的愿景:下个世纪的筑城应该是一个现代化、标准化、立体网络化的接处警系统,通过建立以分局、派出所、联动单位为基本单元的立体通信指挥网络,由指挥中心统一协调、发布指令,警员通过现代化的装备接收指令,协同作战、高效输出。
仅仅过去10多年,徐燕的梦想就变成了现实。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徐燕凭借丰富的接处警经验,全程参与了以块数据指挥中心为龙头的统一指挥、跨警种合成作战指挥机制建设。年,她又以自己对全市地理地貌的熟知,精准指导全市国土面积的网格化,将全市划分为54个网格,开启网格化接处警工作。
此外,她还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编制了《接处警工作手册》《警情移交规定》,并对新组建的11支网格接处警大队的名民警进行一对一培训。
在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徐燕主动请缨,担任贵阳市公安局疫情防控指挥部综合调度组联络员,主要负责将指挥部的指令分解、下达到各个工作组,并汇集相关疫情信息和数据,及时应对处理各项紧急任务。
在疫情防控最为紧张的时候,徐燕始终坚守岗位,往往在凌晨才回家,换身衣服又再度奔赴单位。守护好贵阳就是守护好我们的家人,付出再多也值得。她说。
贵阳晚报+/ZAKER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实习记者杨鸿
编辑胡亚妮/编审李枫/签发黄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