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活化非遗,变心间记忆为指尖经济 [复制链接]

1#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的“扶贫作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点蜡作画。新华社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百姓推开富裕之门的重要动力源。数据显示,截至年5月,全国设立了余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了多个非遗项目,通过对近18万人次开展培训,带动了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贫困户脱贫。“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当前,要找好着力点,激发非遗活力,让非遗之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新图景中继续闪耀。人才为基,弘扬新时代乡村工匠精神。“人”是非遗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基石和灵魂。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要重塑农民作为非遗传承者的主体性。既要充分认识老人、妇女等群体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将非遗打造成他们改善生产生活现状的重要渠道;也要构建适合新时期的立体化师徒制,为年轻人返乡参与非遗创作提供教育体系保障;还应推动非遗传承人职业化发展,建立代表性传承项目专家库和传承人职称评定制度,开展传承人研习研修培训,吸纳各环节的优秀传承人进入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产业为链,供需协同激活非遗要素价值。充分发挥非遗对于减贫致富的作用,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推动非遗传承的综合性产业化发展。从供给角度看,应将非遗文化和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生产要素有机整合,通过“非遗+”的方式,延伸非遗特色全产业链条,畅通高溢价设计端、打造全要素流通链,推动非遗和当地基础产业优势互补。从需求角度看,应进一步激发非遗消费市场活力,推动非遗出村、破圈、进城,构建“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的整体优化路径,使非遗文化突破空间限制,走出当地;构建新型非遗社区系统,通过非遗社区景区化和非遗景区社区化,使传统的非遗文旅目的地具备景村共融、主客共享的功能;构建城市非遗展示空间,依托非遗城市体验店、乡村非遗大师馆等载体,使非遗文化能够在城市“留下来”。例如贵州丹寨县在传承蜡染技艺过程中就非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