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6790.html背景
东汉末年,*巾乱起之后,诸侯割据互相混战近三十年,逐渐形成了以曹魏*权、蜀汉*权、孙吴*权为主的“三分天下”的并立对峙格局。公元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年号延康。东汉历史落下帷幕,刘备为延续汉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次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蜀汉章武元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起兵攻打孙吴,结果以猇亭惨败告终。蜀汉*权因此战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章武三年,刘备诏诸葛亮至永安托孤,旋即病逝。五月,刘禅即位后,下诏次年改元建兴,以诸葛亮为丞相,开府治事。刘备逝世后,幼主刘禅即位,蜀汉*权不稳,加上猇亭之战的惨败给本就实力较弱的蜀汉*权以沉重打击,因此蜀汉西南地区南中一些大姓和少数民族首领如雍闿、孟获、高定、朱褒等趁机结连孙吴*权,进行叛乱。
雍闿、孟获等人所据的叛乱地区,如益州郡(今云南中部和东部)、越雋郡(今四川西南部)、牂柯郡(今贵州大部和云南东南部)、朱提郡(今云南东北部)等,地处蜀汉核心*权的巴蜀之南(今为云南大部、四川西南部、贵州等地),加上由王伉坐镇未曾叛乱的永昌郡(今云南西部)五郡合称为南中。南中地区属于华夏传统文化地带的西南边缘,山林茂密,道路崎岖,且多瘴疬之气,素民风剽悍,叛服无定,少数民族众多,社会情况复杂,除了一些自汉武帝以来已经进入南中地区的汉族移民外,南中地区主要分布着叟族、昆明族、僰族、羌族、濮族、獠族等少数民族。东汉时南中地区汉族移民内部已经形成一定数量的权势阶层,史称“大姓”,通常拥有部曲,平日从事生产,战时充当兵卒,并因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渐与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互相融合。这些大姓因自身利益出发对于蜀汉*权的建立持有不同态度:益州郡大姓雍闿、孟获,越雋郡叟族首领高定,牂柯郡太守朱褒等反对蜀汉*权;益州郡大姓李恢和永昌郡大姓五官掾功曹吕凯等拥护蜀汉*权。
谋划
雍闿、孟获等南中大姓的叛乱问题成了蜀汉*权必须解决的课题。对待南中地区,是征还是不征?是*事征服还是*治怀柔?蜀汉*权内部应进行过长时间的争议,从建兴元年“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时开始,到“(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出征”前,仍有官员不断纳谏。时为丞相长史的王连在诸葛亮即将出征之际还进谏道“(南中)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南征平叛所需*事开支巨大,败则有伤国体,胜则治理困难,因此王连不建议南征。与诸葛亮共事多年的马谡虽然同意南征,但在献策之时,并不无担忧的说道:“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所以之后方有七擒孟获之事。
诸葛亮选择南征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南中叛乱与孙吴暗通款曲,这一行为为蜀汉*权绝对不可接受。刘备病逝之前,南中诸郡就早有不服,趁幼主即位就迅速发动了大规模有联系的叛乱。益州雍闿、孟获等“闻先主薨于永安(今重庆奉节),骄黠恣甚”,先杀太守正昂,又将太守张裔押送给孙权,不仅不接受蜀汉方面李严的招抚,还联络裹挟各族百姓拥兵武装对抗,并且联络孙吴,对吴称臣,意图共同反蜀;越雋叟族首领高定、牂柯太守朱褒也叛蜀汉自立。此时,庲降(招抚之意)都督李恢无力对抗叛乱,永昌郡(今云南西部)府丞王伉及大姓吕凯只能闭境自保。整个南中地区丧失殆尽,形势岌岌可危。孙吴方面在猇亭之战大胜之后,与蜀汉关系恶化,早怀有西进之意,于是接受了南中地区的表面臣服,并且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可实际上永昌郡并不是雍闿的势力范围,故孙权君臣只是暗怀*胎,隐含鼓动南中叛郡袭扰蜀汉后方之意,从而可以从容地坐收渔利。诸葛亮十分敏锐地意识到南中叛乱与孙吴*权相互勾结的危险性和重要性,南中地区的叛乱若是不能彻底解决,不仅掣肘诸葛亮的北伐大计,更严重威胁蜀汉*权的后方安危。因此整个建兴二年,主*后的诸葛亮都在为南征做着充足的准备,外交方面迅即派邓芝出使孙吴,因结和亲,恢复外交,接回熟悉南中形势的太守张裔;*事方面以赵云为中护*、征南将*,做好战事准备;内*方面在国内劝课农桑,厉兵秣马,着手南征。
南征
诸葛亮对于南征的*事部署是有很强针对性的。根据文献史料中南中地区叛乱规模的情况,南中地区叛*的实际兵力虽然在文献典籍中没有准确记载,但估计实际兵力并不会很多。诸葛亮的南征分为三路大*,其中东路*门下督马忠,率领兵力估计总数在两千五百人左右,中路*庲降都督李恢估计兵力也不多,其目的是伺机而动,直插敌后,翻山越岭,故兵力在一千到两千人之间。至于诸葛亮所在的西路*,也即主力部队,因承担的*事任务最为艰巨,需要与实力最强的越雋郡高定直接对垒,甚至还要面对益州郡雍闿、孟获*的强力支援,故而西路*总兵力当在一万五千人到两万人之间。从整个战役结果来看,诸葛亮以主力部队直取越雋郡高定所部,证明高定*的实力和威胁程度超过了益州郡雍闿、孟获所部,尤其是高定在连续被诸葛亮大*击溃两次之后,仍然可以带着残余部队两千余人慌忙逃窜。根据古代战争的烈度和战伤比例进行估计,高定*在开战时的兵力不应低于五千人。整个益州郡叛*的数量也至少在六千人,这是因为深入敌后进行穿插袭扰的李恢所部在孟获带兵增援高定未曾返回的情况下,差点被占据数量优势的益州郡当地叛乱的少数民族武装包围绞杀,故益州郡雍闿、孟获所率部队加上留守的少数民族部族武装兵力应该超过五千人。而实力最弱的牂牁郡朱褒部队则被东路*马忠迅速歼灭,故分析其兵力战斗力不强,人数不多,也应有一千左右。此外,南中地区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部族并未直接参与作战,反而是在看到实力最强的高定、雍闿失败后,就根本不愿参与作战了。因此,从南中平叛的战役规模可以推测整个南征部队的总兵力大约在两万五千人左右,更为关键的是历史上我们今人所熟知的著名大将如赵云、魏延、吕壹等实际上都未参加这次战役,甚至连曾经担任过越雋郡太守的马谡也在成都留守,亦未参加此次南征。从南征的人事安排上,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此次南征的准备并不是打算以举国之力强势镇压南中地区叛乱,而是精密筹划战役部署,精心设置进*路线,精准安排平叛兵力。
建兴三年三月,根据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议,诸葛亮亲率大*分三路南征,*队从成都出发到僰道(今四川宜宾)后分为三路。东路由新任牂柯太守马忠率领,所率兵力不多,与实力最弱的朱褒对战并将其迅速击败,后进驻且蘭(今贵州福泉)。中路为庲降都督李恢,在益州当地与昆明、叟等少数民族激战,深入袭扰雍闿、孟获的大后方,切断孟获援救高定*的退路,最终进抵滇池。西路则由诸葛亮亲自率领大*直指越雋郡,进攻实力最为强大的高定,此时高定*主力主要集中于旄牛(今四川汉源县南大渡河南岸)、定筰(今四川盐源县)、卑水(今四川昭觉县)一带,诸葛亮意图速战速决,为了将叛*主力吸引出不适宜蜀*作战的茂密山林,于是他在大*到达卑水地区后,按兵不动,停止前进,任由叛*向卑水地区集中,以便以逸待劳,一劳永逸地彻底消灭叛*。果然,雍闿、孟获为避免李恢*的袭扰,抛开李恢意图直接援助高定,并计划与其会合,但在雍闿、孟获*进入高定的越雋地区后,双方竟然发生矛盾冲突,雍闿被高定部下杀死。南中叛*内部发生了内讧,又无意间打乱了诸葛亮欲要把叛*聚而歼灭的*事部署,雍闿被杀后,孟获*投鼠忌器,故而停止了向卑水地区的增援行动。诸葛亮眼见自己原定的*事计划已经不能进行,于是果断在卑水地区进攻高定所部,并很快将其击败。双方在卑水大战之后,高定仓皇退却,后撤至邛都(今四川西昌市)一线准备继续抵抗,然而又被紧追而来的诸葛亮大*再次击败,邛都也被蜀汉*权收复。高定带领残部两千余人负隅顽抗,但已经是穷途末路,不久后,高定*残部被诸葛亮大*迅速平定,高定被杀。至于孟获*方向,因为雍闿被杀后其余部归孟获率领,孟获实力反而比开战前有所增强,并且为了躲避蜀汉大*的锋芒,开始向益州郡大本营撤退。孟获作为当时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姓首领,深受夷汉百姓信服。雍闿在叛乱之初,并未得到少数民族各部族首领的服从,为获得南中各部族的支持,雍闿便招揽深为夷汉信服的孟获,令其前往游说各部族,孟获对各部族首领说:“官欲得鸟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断木(斲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官府想要黑狗三百头,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还要螨脑三千斤、三丈长的断木三千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黑狗、螨脑本来便难找,而其断木(斲木)因十分坚硬,树干弯曲,不可能长到二丈长,夷人便相信孟获,对蜀汉大感气愤,加入叛*。由此也可以看出孟获是耍了手段欺骗了少数民族首领,各部族起初并不愿加入叛乱,但是至少可以表明他们对孟获还是十分信服的。诸葛亮为彻底剿灭叛乱,迅即率*追击孟获所部。诸葛亮在追击孟获的过程中,途径今四川西昌、会理,渡过金沙江,听说孟获深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五月,大*渡过泸水,与孟获*激战,并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如何,孟获回答他:“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诸葛亮志在北方,又要彻底降服南中地区,便用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之策,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其间,诸葛亮对孟获“纵使更战,七纵七禽”,最后“获止不去,曰:‘南人不复反矣’”。孟获在云南境内被数次击败,认清了自身力量根本不足以与整个蜀汉*权相抗衡,同时也看到诸葛亮真心招抚的意图,故而在屡战屡败后选择归降诸葛亮。孟获*被成功降服之后,诸葛亮所率领的西路*最终抵达滇池与李恢会师。建兴三年十二月,诸葛亮率领大*经由今贵州西北,由僰道返回成都。
南中地区时置五郡,实际上只有越雋郡、牂牁郡、益州郡、朱提郡四郡参与了叛乱,而唯一没有参与叛乱的永昌郡,则是因为“章武初,郡无太守,值诸郡叛乱,功曹吕凯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尽管雍闿曾被东吴*权遥相任命为永昌太守,但是其没有机会能够进入永昌郡。南中叛乱以益州郡雍闿为首叛,越雋郡高定为反叛势力最强,孟获为雍闿一部属,其三人最后的结果截然不同,雍闿、高定为大姓,本为蜀汉*权官员,却连结孙吴谋图叛乱,为诸葛亮所不能容忍。孟获为少数民族头领,“为夷、汉所服,(诸葛亮)募生致之”,招抚稳定南中地区夷汉百姓,所以诸葛亮结合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议,才可对孟获“纵使更战,七纵七禽”,最终“获止不去,曰:‘南人不复反矣’”。实际上,诸葛亮不仅只对孟获擒而复纵,对于其他一些愿意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也采取了招抚的*策,并且对资助大*平定叛乱的一些土人首领亦进行了相应的封赏。在诸葛亮追击孟获的过程中,他给了僰族首领酋长封号,当地僰族人民也接受了劝导,从山上迁居到平缓地区,建立城邑从事农业生产。
治理
建兴三年三月,诸葛亮率*出征,当年十二月即返回,整个南中平叛用时不足九个月。大*撤出南中后,南中地区只有长期保持稳定不再发生叛乱,才可为全力北伐解除掣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南征前就对如何治理南中有所筹划:“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子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诸葛亮不打算在南中地区屯驻大*守备,其原因一是粮食难以供给,二是避免驻*与当地夷汉百姓发生矛盾,三是为取得当地夷汉百姓信任。
为达到彻底收服南中地区民心、夷汉和谐相处的目的,诸葛亮在*治方面确立纲纪,重新谋划南中郡治,将原有南中地区五郡改为越雋、永昌、云南、建宁、朱提、牂柯、兴古七郡。诸葛亮将一些忠于蜀汉的南中大姓任命为官,如李恢、吕凯分别为建宁、永昌太守,加强对地方联系,还将一些曾反叛但又重新归降的大姓,如孟获等收归朝廷为官,以对地方进行挟制,对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予以承认封赏,确认其对当地的统治。经济方面,诸葛亮在南中地区劝农耕植,发放谷种,教民纺织,大力发展生产,令当地驻*大兴屯田,还取得了一些盐井和矿山,并设官管理经营。*事方面,蜀汉*权迁移南中地区各部族一些精壮士卒及青羌士兵到蜀汉内郡,分置为五部,号为“飞*”,他们在作战过程中表现的非常勇猛。朝廷只将一些筛选后留下的瘦弱士卒,配给南中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当地大姓为部曲,设置五部都尉,号为“五子”,所以后世南中有四姓五子的说法。夷人本身就十分刚毅、斗狠,与大族、富豪关系很差;蜀汉便劝大族捐出金帛,聘请夷人作部曲,聘请多者就可世袭官位,这样朝廷既得到了富户的钱粮,也安定了少数民族的人心。于是夷人渐渐臣属于朝廷,朝廷也建立起夷汉并列的部曲。以上措施对南中地区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余绪
诸葛亮南征后,南中部族上贡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给蜀汉*费以供给,使国家财*有所富裕,也为诸葛亮北伐提供了战略物资。随后,南中地区依旧时有反叛,但像建兴初年那种大规模的地区性动乱不再出现。相较东汉时期,南中已经相对平稳,但孟获所说的“南人不复反矣”的局面并未完全实现,仅《三国志》载《李恢传》:“*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讨平;《后主传》:“(建兴)十一年,南夷刘胄反,将*马忠讨平之”;《马忠传》:“忠率将太守张嶷,开复旧郡”,《张嶷传》:“平南事讫,牂柯兴古獠种复反。忠令嶷领诸营往讨”;《霍峻传》:“(霍峻)子弋……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讨之。”诸葛亮南征大*撤出后,南中地区屡有反叛,李恢、吕凯等竭力维持南中稳定,不能彻底解决叛乱问题,直到马忠任庲降都督,张嶷任越雋太守,霍弋任永昌太守后,南中终于彻底安定,此时距离蜀汉灭亡也时日无多了。
南中被彻底征服的原因在《张嶷传》中可见端倪。*事上,张嶷对不愿降服的少数民族首领魏狼先“生缚”后“解纵”,“使招怀余类”,并拜其为官,令其安土供职;对于降而复叛的少数民族首领冬逢、隗渠兄弟杀而无赦,但对其家属甚为宽宥。张嶷的这种做法令诸种“多渐降服”、“诸种皆安”,以至于在收复郡城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百姓不分男女都来帮忙。经济上,张嶷对少数民族首领“杀牛飨宴,重申恩信”,极力笼络,将盐铁矿收归郡中,于是“器用周赡”,张嶷还积极与少数民族首领盟誓,开通牦牛绝道,恢复古时亭驿,交通开辟,加强了夷汉联系。张嶷在郡十五年,越雋郡安定未有动乱,在其去成都赴任时,当地夷汉百姓居然扶着官车落泪哭泣,过牦牛邑,邑君襁负迎送至蜀郡边界,等到张嶷到达成都时,随行朝贡的少数民族使者达到百余人。延熙十七年,张嶷在与魏*交战过程中阵亡,消息传到南中,夷汉百姓“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祀之。”
今人常以为诸葛亮在治理南中之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后,彻底降服了蜀汉西南地区,“南人不复叛矣”,但这应是后人将一些功绩附丽于诸葛亮身上的结果。然而,诸葛亮真正的志向,还在于北伐,对于南中,不过是为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罢了,故南中平叛在历史文献《三国志》中仅有一些简略记载。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大*北伐,比起他的南征——七擒孟获来看,诸葛亮北伐之志异常坚决,用时之久,耗费之巨,其战争规模是南征远远所不及的。诸葛亮对南中征服平定是有功的,七擒孟获是其南征过程中招抚当地夷汉百姓的一种手段,南中地区不复再叛的治理之功应首属张嶷。